小档案 赵元龙,男,民革成员,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古生物及生物成矿研究所所长。1937年9月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56年7月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地质学古生物专门化专业。1961年 9月,毕业分配至贵州工学院任教,从事地质专业教学、地层古生物研究工作整47周年。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70余岁的赵元龙教授是我校德高望重的古生物研究团队带头人,目前,带有博士生2人,硕士生5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贵州省重点基础研究基金1项,同时也承担本科教学和毕业实习指导教学任务。
上世纪60年代,赵元龙教授从江南鱼米之乡江苏省来到贵州工学院开始他的教育生涯。教书育人,赵老师厚实的知识基础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热爱和严格要求,对学生在学习和政治进步方面多鼓励,在生活上多关心,特别是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赵老师会给于更多关注,鼓励他们认真学习,不要背思想包袱,争取毕业后好好工作回报父母。在80年代一段时期,赵元龙老师曾每周抽一天时间与学生谈心,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即是严励的师长,也是滋爱的兄长和父亲。在教学过程中,嬴得了学生的好评和尊重,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赵老师每谈到此,无比欣慰。
在生活中,赵元龙教授喜欢阅读历史书藉、和年轻人聊天,从史书中得到经验上借鉴,在生活中点滴给年青学生人生观正确的影响和解决他们在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深得学生喜爱。
赵元龙教授十分重视、关注贵州的人才政策,他认为贵州要实行重视学历而不唯学历,重在表现的人才激励策略,他曾说过“即使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他有成就就是人才。如比尔·盖茨就是这类的代表之一,我国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人物。”
赵元龙为人坦诚正派。“原则加灵活”就是他的座佑铭,反映出他的为人处事,讲原则而又不死板的个性。赵元龙教授54岁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岁才出国访问,到了70岁,科研事业仍蒸蒸日上,可谓大器晚成。赵元龙教授学风正派,谦虚谨慎。他常说自己只有一篇好文章,那就是刊登在古生物学报上的宽背虫(Bathynotus)一文。这当然是谦虚之说,但那篇文章的确写得好,引用率很高,影响大,也反应了赵元龙教授严谨的工作作风及对目前少数人写文章粗制滥造现象的愤慨。
赵元龙教授已经在科研和教学工作岗位上工作了40多年,作为一名老知识分了,在中共贵州省委,贵州人民政府知识分子政策的感召下,他仍像年青人一样,带领课题组成员,活跃在古生物学科研战线上,经常出现在凯里、黔北、黔东北的崇山峻岭之中,或是在学术报告厅或埋头苦干在办公室里。他计划在未来的3-4年内,科研再取得更大成就,为提高贵州的科技地位及兴黔富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