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中:情满黔山四十秋

发布者:ufman发布时间:2011-08-13浏览次数:49

  小档案:王振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员、贵州省省管专家、省艺术体育高级职称评委主任,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王振中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山水画家之一。1939年12月,王振中教授出生于河北古城沧州,也许是特殊的人文环境和地域性格的熏陶,形成了他坚韧执着、豁达热情、善良朴实的个性。1958年,王振中有幸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画大学生,在大学时代,他师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大师,1963年毕业后,任教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至今。在执教同时,他遵循李可染先生的师教,把贵州的山水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来感受,既“采”且“炼”,用自己的笔砚在苗山侗寨耕耘泼洒,培育国画新苗,并按着李可染先生的教导:“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以自己的画笔耕云播雨,如今已历40余个寒暑。       
  王振中教授的画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尤为重视意境,每幅作品的意境各有不同,但无不宁静和谐而充满生机。近20年来,中国画家普遍重视传统的写意精神,但有的把写意精神当成了西方的表现主义,太强调主观抒发,太强调画面的视觉刺激,不再以“图真”为基础,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失去了贴近自然的平常心,忽视了自然风物的固有联系与生态平衡;也有的过于强调书写性,过于追求符号化,突出了语言个性却遮蔽了真情实感。王振中却能静下心来,不追随时风,也不听蹩脚理论家的倡导,反复深入到苗乡侗寨布依人家生息劳作的自然环境中去,深入到秀美神奇的贵州山水中去,忘掉自己是画家,忘掉物欲的诱惑,以没有成见的眼光,贴近清新而神秀的自然,在忘物兼忘我中,以“图真”求写意,以升华精神来熔铸意境,以贴切的感受驱遣笔墨。他既画出地形地貌和风雨晦明千变万化的区域风光,又使之统一于清新明彻、静谧自然而生机活泼的情境之中,作品中呈现出一片祥和之气。       
  几十年来,王振中创作了大量的国画,《娄山关》、《苗岭叠翠》、《梯田如镜》、《蜀山竞秀》等巨制,影响深广。作品先后在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被国务院办公厅、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等展藏。国内知名宾馆、饭店等也以展藏他的作品为荣。       
  1963年以来,王振中主要从事教学工作,讲授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书法、中国绘画史、中国画论、中国古代和近代中国鉴赏等诸多课程。在40多年的传艺活动和墨耕生涯中,王振中在弟子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尊重传统,但不是泥古不化;他强调深入生活,对景写生,但又提醒学生以心悟、以神遇,不做客观对象的奴隶,不与照相机争功。在教学活动中,他始终把品位放在治艺前面,与学生打成一片,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提倡学生的个性发挥。他所教的学生,大都已成为贵州山水画界很有潜力的画家,有的在全国已具有一定影响;他和他的学生们已逐步形成黔山山水画派并在全国开始产生影响。       
  四十年来,王振中身体力行地传道,通过他和弟子们在苗岭山寨的不懈努力,闭锁千年的奇伟俏丽的贵州山水终于破了千古沉闷,得以形诸丹青水墨,成为极具魅力的艺术表现,蔚成“李家山水”中引人瞩目的一枝,充实和发展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博大精深的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