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韦维的办公室,桌上放着的一沓本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仔细一看才知道那是08数学专业《数学物理方程》的作业。韦维现在虽然是理学院院长,每天有很多事务需要处理,但她还是坚持批改作业,她认为学数学的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是必要的。
韦维的办公室布置得简洁典雅,除了办公用品外,只有一盆学生送的君子兰。在这株寓意着圣洁高雅的花前面,韦维给我们讲起了属于她的故事。
为报效祖国出国留学
1998年,泰国苏兰拉里理工大学和贵州大学互派老师留学,韦维和我校项筱玲老师作为访问学者到泰国苏兰拉里理工大学进行访问学习,之后选择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在交流访问中,感觉自己在业务能力上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为了能为学校和祖国在应用数学这个专业上作更大的贡献,所以选择了继续读博。”
苏兰拉里理工大学是泰国一所著名的国际性学校,条件优越,图书资源比较丰富,学校用英语交流。在亚洲文化背景下,韦维很快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刚去的时候学校举行英语资格考试,韦维没通过,从那时起,她花大量的时间专心学习英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下一次考试中,她拿了一个“A”,即优秀,这件事一直被导师当作典范鼓励其他同学。
韦维学的专业是应用数学,“班上只有四五个学生,老师来自世界各国,在国外学习很清静,很少受到打扰。”课余,韦维最喜欢去图书馆和健身房,偶尔也到当地中文爱好者协会教教中文。
三年的泰国学习为她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韦维对这段时光记忆颇深。
在她的印象中,泰国人民和同学都很友好,学校的校庆活动,当地人婚丧嫁娶都会邀请她到家里去做客,久而久之,韦维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泰语,跟当地的人们相处得很融洽。还记得一次在泰国过新年,也就是泼水节,韦维被师兄师姐们泼得一身湿漉漉的,但心里却十分高兴,因为这天谁被泼得最多最湿,谁就是最受欢迎、最最幸福的人。
2001年,韦维结束了在泰国的学习,取得了苏兰拉里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理学博士学位。她归心似箭,立刻回国投入到教学科研第一线。
肩负起教学和科研的重任
教学中,韦维想方设法和同学们一起解决难题;科研上,她所在的“偏微分方程及最优控制理论研究小组”正一步一个脚印朝目标走去。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韦维必须同时扮演好这两个角色。
韦维现在是理学院院长,每天有很多行政事务要处理,就在采访的过程中,仍有不少老师和同学来找她办事。尽管很忙,但她始终坚持给学生布置和批改作业。“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哪些地方不懂,找出来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她补充道,“这样做也给学生传递了一种态度:一件事情要做就要把它做好。”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处理问题,韦维常常在办公室待到很晚,“有时候,到十二点才离开办公室,经常是学生送我回去!”每个周末,韦维与同学们通过讨论的形式交流,拉近师生间的感情,也了解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正因为全心付出,韦维赢得了同学们的爱戴,和大学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科研上,韦维所在的研究小组先后获得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强非线性脉冲系统及其最优控制”(第二主持人)、“时标动力系统的最优控制”(主持人)、“无穷维时变脉冲微分系统和最优控制问题“(主持人)。前两个项目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完成,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 》、《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J.Math. Anal. Appl. 》、《 Communication i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和《Nonlinear Analysis T.M.A.》等杂志上。2006年,韦维作为第二负责人主持的项目“无穷维非线性系统及其相应的最优控制问题”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她被评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研究过程中,韦维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1999年,在马来西亚冰城,她应邀参加法国政府及马来西亚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有限元暑期学校的学习;2001年,在越南河内大学,她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法国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举办的CIMPA学校“可积系统及最优控制”专题学习;2004年和2010年,她两次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合作研究访问;2007年,在对方的资助下,她远渡澳大利亚科庭理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8年,她又赴瑞典访问。
一次次走出国门,一次次提升能力。在访问学习中,韦维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则让她学会了包容。
用言行给学生做表率
见到韦维时,一身灰色衣服,一条黑底白点围巾,落落大方,亲切近人,说话也很质朴。“传道授业解惑是为师的三个境界。在传道方面,我做得马马虎虎,授业是希望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共同分享学习创造中的快乐,解惑则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她说,有时候,学生就像小孩子,他会学你怎么做。
说这句话时,韦维笑了。“我有一个计划,去上大一新生的课。他们刚刚离开家长和中学老师的呵护,逐步走向独立,更需要老师们的引导”。韦维说,教书育人起码要让学生们能自食其力,积极进取,树立正义感,公平公正。她时常教导学生,年轻人就应当有激情,失败并不可怕,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很多时候优秀等同于吃苦,成功在坚持中靠近。她常用乔丹举例,你可能只看到和羡慕他拥有的高超球技,但他背后的努力你看到了吗?这一切都是从平时艰苦的训练中得来的。
听说记者是学文科的,她话锋一转谈起了文科生,“比如文科生写文章,有些时候很成熟的思考,落笔到纸上时会发现与之前所想相距甚远,表达不到位,这就需要通过日常的训练才能得以提高。”
韦维认为,学理科重在逻辑思维的培养,而逻辑思维的养成需要大量的训练。“现在,学生们查询并获得文献的途径越来越多,搜寻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相对而言,独立思考、亲自动手和做练习的时间却少了。”她强调,遇到问题时应当勤于思考,逐步培养自己驾驭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走,韦维和我们分享了她喜欢的一句话。“巴菲特说,我家人的生活不会因为我捐了我百分之九十九的钱而改变了,反而是那些为慈善事业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人更值得我敬佩,对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孩子来说,从一个充满爱心的良师益友处获得的培育,远比得到一张支票更珍贵。我捐助的,不过是使那些没能抽中人生上上签的人获得些补偿。”我们相信,韦维对学生的一片诚心也会改变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眷顾的学生们。
(贵州大学 记者团 匡斌 钱文波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