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泉:不为“他人”作嫁衣

发布者:ufman发布时间:2011-08-13浏览次数:146

谢泉:博士后、教授,教育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高级会员、科技部863课题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课题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项目评审咨询专家、贵州省科技厅新材料专家组成员、民进贵州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3年,谢泉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来到贵州大学。两年后,建立了贵州大学新型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采访时,他指着旁边正在建设的材料模拟与计算平台告诉记者,这套设备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他就是这样,为了使研究所的科研水平在国内领先、和世界同步,他一路狂奔,在崎玉大学如此,在贵州大学也如此。     

  在崎玉大学:努力攻坚,却是为他人做嫁衣   

  2001年,受日本崎玉大学山田兴治教授的邀请,谢泉赴日留学,并在那里度过了两年难忘的时光。初到日本,山田兴治教授在生活和科研上给了他大力的帮助,提起那段时光,谢泉现在仍心怀感激。   

  在日本留学期间,谢泉研究的方向是环境友好半导体光电子材料。初到崎玉大学,他被那里的科研条件深深吸引。   

  山田兴治教授邀请了当时世界上在这个领域的几名顶尖科学家作为谢泉的合作伙伴,包括日本产业总会研究所的牧田雄之助教授、在日立公司工作20余年的山宅吉教授,组成研究组。更方便的是日本的科研条件,崎玉大学设有公共测试分析中心,上午做出样品,下午就可以测量,提升了科研效率。谢泉把这些条件和国内作了对比,我校也有分析设备,只是没有这样一个机制,国内高校的设备管理和使用相分离,想用设备的老师往往很被动,制约科研进度。崎玉大学灵活的实验设备使用机制给谢泉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灵感在实验中不断闪现。   

  学习研究之余,他会陪着妻儿在崎玉大学美丽的校园里散步,彼此诉说对祖国的情怀。在国外,他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爱国。不出国讨论的爱国情怀都是虚妄的、思想上的,出国以后的爱国是实体的东西。人们称呼你是中国的张三,而不是张三,你代表着中国。有时,全家人会一起参加中国大使馆举行的公共活动,和中国留学生联谊会的同学们交流在日本的生活。   

  谢泉是研究小组的牵头人,他经常组织组员做样品,参加研讨会,进行样品测试。经过一年的攻坚,终于有了成果,由谢泉牵头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测出β-FeSi2薄膜在强磁场30T下巨磁阻达到40%以上。这个成果可用在磁能传感器和光电领域,基于这个基础,谢泉在日期间做出了一个磁能传感器。   
  成果出来后,谢泉随即着手写作关于β-FeSi2薄膜在强磁场30T下巨磁阻达到40%以上的论文。但在日本对论文不是特别重视,它讲究成果公布的时效性。当时,日本《产业新闻》报来采访,合作教授之一的山田兴治在没有和谢泉商量,也没有得到谢泉同意的情况下,向外界公布了科研成果,谢泉过后才得知此事。   这件事第一次让谢泉感到一种架空感。他开始思考,整个科研工作主要由我负责,成果出来后,这个成果不属于我的国家,不属于我。原来我一直在为他人作嫁衣谢泉意识到,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在为他人添砖加瓦。于是,他决定回国。   

  在贵州大学:科研和教育相结合,培育智慧之花   

  2003年,谢泉来到贵州大学,一头扎进了夜以继日的科研和教学中。2005年,为了搭建一个完善的科研与教育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他着手创建贵州大学新型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当时条件有诸多不便,一是资金欠缺,仪器设备不足;二是人才缺乏。谢泉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终于让新型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诞生。五年过去了,研究所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专利4项,培养了学生20余人。他培养的研究生任雪勇、陈茜分别被评为第一届和第二届贵州大学十佳研究生,赵凤娟获2009年贵州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崔冬萌获2009年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奖、被评为2010年贵州省优秀毕业研究生。他培养的博士生陈茜、高廷宏分别在第六届(2007年)、第七届(2010年)中国功能材料及应用学术会议暨功能材料国际专题论坛会议上分别获得百篇优秀论文及40篇优秀青年论文奖。他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获贵州大学2006届优秀毕业论文特等奖和优秀奖。   

  提到学生崔冬萌,谢泉十分高兴。他从书柜里拿出一张照片,指着照片上的女孩笑着说:她叫崔冬萌,在2009年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这是研究生以上层次我们贵州省首次获得此奖项。因为成绩优秀,崔冬萌现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工作。谢泉还有很多得意弟子,他们遍布各地,用自己的智慧报效祖国,这也是他引以为傲的一件事。   

  谈到科研和教学,谢泉说:专业老师一定要搞科研,因为如果老师的专业研究上不去的话,自己的专业水平就会受到限制,更不用说教好学生了。在教学和科研中,他经常告诫学生,做学问是一件很清苦的事情,要面对做不完的实验和看不完的数据。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一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二要全面掌握动态,明白自己的研究方向目前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勤勤恳恳。     

  对公益事业:撒播爱与理想   

  作为一名民进会员,从2005年开始,谢泉每年都和民进贵州省委的同行们一起到边远山区进行捐助。五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黔山秀水。   
  刚到贵州工作时,他们去了离贵阳很近的龙里县一所村小学。那所小学建在山上,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到达。由于对路况不熟悉,他们开去的车在路上抛锚了,经过修理后才继续前行。等真正走到那所小学时谢泉惊呆了,学校教室的窗户几乎都是破的,那时正值严冬,凛冽的冷风呼呼往里刮,学生们上课时都带着家里自制的小火笼。裤脚没有腿长,衣服也破破烂烂,脚上穿的是破了几个洞的解放鞋,两只小手冻得通红。谢泉那时刚从国外回来,心里的震惊无法言喻,以前只听说过贵州穷,可那是想象,看到眼面前的情景才知道原来竟贫穷如斯。而且这个地方还离贵阳不远,那么其他更加偏远的县城呢?也就是从那一刻起,谢泉坚定了每年下乡捐助的决心。   

  一次下乡结对子帮扶,我因出差没有去成,其他去的人都与当地的孩子结成对子长期帮扶,如果我去的话也一定会和一个孩子结成对子的!错过了这次捐助机会,谢泉感到莫大遗憾。   

  谢泉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贵州的繁荣和发展,为了祖国的科研和教育,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他把心血挥洒在科研领域,把知识播撒到黔中大地,他在教学科研路上书写不悔的人生。谢泉还是一位魔术师,在不同的身份之间精彩变换:在妻子眼里,他是好丈夫;在儿子眼里,他是好父亲;在学生眼里,他是好老师;而在国家眼里,他是人民的好儿子。

(贵州大学 记者团 匡斌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