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在省委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进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要在保护好传统村寨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民间工艺品和艺术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推动民族文化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
我们要进一步保护好彰显好民族文化这个贵州宝贝,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加快推进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建设。9月29日,由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旅发委主办的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现场会将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召开,下面分享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新样板——镇宁自治县高荡村的经验与做法。
一、这里的“金”字招牌响当当
高荡村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布依族村寨,村里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布依古寨风貌,保存了极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和碑刻,被人们称为“千年布依古寨”。
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使高荡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丧、节庆民族习俗,敬天地、尊师祖的民族信仰传承比较完整和丰富。蜡染、织锦、刺绣等传统工艺在高荡村布依族人中不断的沿袭和发展。高荡村不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双枝并秀,而且蕴藏着极大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2012年高荡村被授予“千年布依古寨”称号,2013年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被国家民委挂牌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组委会授予“贵州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荣誉称号,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村寨”,是贵州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是贵州省政协书画院挂牌创作基地,也是贵州省即将试验的三个生态体验旅游示范景区之一。可见这些“金”字招牌,在全省都是响当当的。
二、这里美丽的石头在歌唱
在高荡村,房子从上到下全部用石头构筑,这里的石头实在是天然的建筑材料,一片片厚薄不一,象厨师们做出来的千层饼,当地村民就地取材,较厚的切割做墙,平整点的作瓦片,牢固又美观,这如同大自然赐予高荡人民和谐美妙的音符。因此,“石板房”是高荡村的一大特色,村内建筑都以古老的石板房为主。
“石板房”始建于明代,至清代建成规模。石板房都以木材做构架,石板盖顶,形成了独特的布依族石板房干栏式建筑风格特色。石板房依山而踞,有序排列,红板壁、黑柱头,拾阶而进,由低到高纵深为三层,底层为牲畜圈舍、二层为居室、三层可作居室亦兼仓库。房屋两边的山墙和后廊墙由石块砌成,前廊下半段用木方凿槽夹住厚石板作墙面,俗称“板壁”、“挡风”,上半段则为木质“板壁”和“花窗”,称为“四落腔”。独特的布依族石板房干栏建筑,在满足生存需要同时,还显示出无比的灵巧和智慧,极富审美功能。
三、这里的“屯堡营盘”独具一格保存完好
相传在明朝时期朱元璋调北征南,因这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易于屯兵,故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屯堡和营盘。高荡村现在还保存着三处明朝的军事防御古堡。寨子东边的小山上建有小屯堡,称为小屯;寨前的大山上亦建有屯堡,称为大屯,与小屯遥相呼应,都是古代守寨拒敌的攻防设施。寨后的大山顶上有三十余间简易民居遗迹,称为营盘,是古时供寨上老弱妇幼避兵、躲避匪患的场所,具有部分军用性质。也是村寨最后的坚壁防卫所在。
高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有许许多多,石拱寨门、石拱桥、古井、学堂、碑刻……全村古寨风貌保存完整,堪称“国宝”级的文物,是研究布依族历史的实物证据。
四、这里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布依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世代沿袭和口口相传,很容易导致文化元素的遗失。高荡村属于布依族第三土语区,其较为完整地保存了该土语区布依特色风貌,民族文化元素的传承,很好地保留和诠释着布依人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
一是古老的民族服饰还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成,佩戴各种银质首饰。妇女对头饰很讲究,姑娘们婚前喜拢高髻,形如拱桥,发上插着长约尺许的银簪,婚后须改用竹笋壳作“骨架”的专门饰样,名曰“更考”,意为“成家人”(已婚)。二是别样的民族婚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心愿,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山盟海誓。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方家“提亲”,并送一定的酒、肉、糍粑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互为“校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对于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要穿戴民族服饰、跳布依族舞蹈,还要进行男女对唱布依族歌曲,女方外家的舅外公(兄或弟)要骑马送亲。
三是颇具特色的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都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要数“六月六”,这一天,村民们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毕用鸡血沾上各色自制的纸旗,或做成大鸟形分别插在各块田中,以表达期待五谷丰登之情。各家各户还要杀鸡、打狗,包粽粑、做剪粉办节日盛宴,男女老少盛装艳服,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四是素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勤劳的高荡村民在农耕闲余从事蜡染、刺绣、织锦、竹编、织染等传统工艺,其中以色彩绚丽、图案美观为特色的布依蜡染最负盛名。五是绚丽多彩的歌舞艺术。能歌善舞是布依族的一大特色,高荡村很好地传承了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在高荡,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传唱的布依族歌谣有叙事歌、古歌、生产劳动歌、习俗歌、情歌、苦歌、哭嫁歌、儿歌、新民歌等。演唱时,或用布依语演唱,或用汉语演唱,或独唱,或对唱、重唱、齐唱等,往往带有互相比赛的性质。
五、保护特色民族村寨,高荡村有哪些好的做法?
第一、讲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故事,有效提升村民保护古寨意识。一是组织村党员干部、部分群众代表到邻近县区的示范性村寨进行参观学习,促使参观人员将所见所闻带头宣传,亲身示范,以此带动全村村民积极参与到高荡村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二是党员示范带头,通过召开群众会、制作宣传栏、承办大型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氛围,做到保护古寨宣传工作全覆盖、不留死角。
第二、加大挖掘和保护力度,从严控制村民破坏古寨行为。加强对拆除、改建传统石头建筑及新建非石建筑等行为的控制,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33户新建房屋进行拆除、搬迁,并在古寨核心区域外划设地基,对搬迁村民进行集中安置,进一步满足村民建房需求,也有效控制古寨内新增建筑数量。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对不影响古寨整体风格并可以进行外部改造的66户民房实施了外立面改造工程,对外观完整、内部破旧的25户民房进行了内部民宿改造,在不改变整体外观的同时,优化内部结构,完善内部功能,提高居住舒适度。近年来,高荡村传统石头建筑数量不降反增,现代建筑数量不增反降。
第三、突出工作重点,着力加强古寨民居、文化、生态等保护。一是高荡村较好地保存了特色鲜明的布依族第三土语区文化风貌,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及农耕文化保留及传承较为完整,极富布依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及遗迹,是研究布依族历史、感受布依族文化难得的样本,更是省内罕见的从物质到非物质文化均能体现布依族特色的“活化石”。高荡村民居多建于明、清时期,针对与古寨传统建筑风格不统一、格调不一致的房屋进行外立面、门窗、护栏改造,并新建布依博物馆,对传统生产生活器具进行统一珍藏。目前全村传统民居接近100%,古石、古木、古树、古井等一道成为高荡村最为壮观动人的美丽风景。二是魅力多姿的传统文化是高荡村的靓丽景观,是村寨保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荡村通过联合黄果树申遗、组建文艺团体、丰富文化业态、拍摄微电影《寻梦》、编写高荡村村史等方式,挖掘、整理传统布依族民俗文化,加强对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蜡染、织布、油团等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和发展。凝聚了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高荡村的天然背景和自然屏障,高荡村结合本村实际,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要求,将“一建四改治八乱”的有关内容融入到高荡村《村规民约》中,通过采用奖励保护、惩罚破坏的机制,促使大家共同遵守约定,更好地促进村寨保护。
(转自:“贵州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