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两会”上的贵大声音】(十一)

时间:2021-02-01浏览:255

【连线两会】陈前林委员代表民革省委联组发言:加快推进山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发展

(来源:贵州民革)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2019年,我省中药材面积671.41万亩(不含刺梨)、产量193.83万吨、产值168.51亿元,全年带动贫困农户13.11万户、贫困人口41.75万人增收, 人均增收3495元。2020年,中药材作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我省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与相邻的云南省比较,我们在种植面积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产值却只是云南的一半。究其原因:一是我省山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薄弱,附加值低。二是缺少品牌产品和带有地理性标志的拳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链条短,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够。四是产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低,现代化水平不高

      省委、省政府已明确要建成全国道地中药材重要产区。为加快推进山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建议:

      一是完善中药材产业管理体系。发挥省领导领衔推进山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优势,不断完善专班工作机制,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借鉴省外成功做法,成立省市县“山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发展促进中心”,负责推进我省中药材产业全链条发展,促进我省山地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二是优化品种结构和产业布局。积极争取国家对贵州发展山地中药材产业的大力支持,将贵州作为“中药农业特区”纳入全国中医药产业布局,推动贵州山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坚持突出重点,兼顾特色的原则,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黔药”大品种。省级聚焦发展天麻、石斛、黄精、半夏、白及、太子参等道地大品种,威宁、赤水等产业大县聚焦发展艾纳香、淫羊藿、金钗石斛、党参地方特色品种。注重整合资源要素,重点打造以大方、德江、雷山、汇川等为核心的“黔天麻”产区,以赤水、兴义、锦屏为核心的“黔石斛”产业带,以梵净山为核心的多花黄精产业带,以施秉、黄平等为核心的“黔太子参”产业带,以赫章、威宁为核心的“黔半夏”产业带。鼓励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塑造品牌核心价值,打造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知名产品,塑造“黔药”品牌。

      三是提升中药材产业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种子种苗生产保供体系,注重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选育一批道地性强的专用品种,打造一批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如,在贵阳建设省级中药材脱毒中心,为天麻、太子参、半夏等根茎类品种产业化发展提供核心种源支撑。加快“定制药园”建设,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推动天麻、石斛、黄精、半夏等道地药材生态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发挥项目引领示范作用,培育壮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基础好的龙头中药材企业,带动以药食同源品种为主要原料的健康产品的开发生产,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乡村旅游、文化推广、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中药材产业基地的综合利用、高效产出。

      四是加强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建成贵州省中药材溯源平台,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依托东西部对口帮扶机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等建立和完善销售网络。以贵阳为中心建设中医药贸易港和产地型中药材加工分拣场所、仓储物流基地,支持发展中药材跨境电子商务,大力拓展中药材销售渠道和市场。打通中药材省内、省外双循环大通道,解决“黔药出山”与药品配送入黔的流通,以及省内院内制剂流通不畅和中药饮片统一集中供应药房终端渠道问题。横向实现中药材产业与医药制造业、医药流通服务业、大健康产业、各级医院用药等有效衔接,纵向打通种植、加工、销售、仓储物流、新产品研发销售全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