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两会”上的贵大声音】(十三)

时间:2021-02-01浏览:240

【2021省两会】省人大代表潘学军:培养一批走不了的土专家

(来源:天眼新闻)

                                            省人大代表、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潘学军
 
      “无论产业发展也好,乡村振兴也好,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人。如果没有人,技术、经验、市场等等都无法盘活,但是从整体看来,贵州的农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不够的。”

      近两年,省人大代表、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潘学军将视线聚焦基层农技人员,经过长期调研得出这一结论。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各项政策、技术如何落地?如何组织产业发展?都离不开基层农基人员。”潘学军说,但经过调研后,他发现县一级专业对口的农技人员缺口达到30%,乡镇一级缺口更大,达到70%至80%。

      基层农技人员缺乏会造成什么后果?潘学军说,农业产业对时间要求较高,需要结合农作物生长规律及时采取措施, “比如,病虫害防治不是打不打药的问题,而是打药的时间对不对,错过这两天再打药就不管用了。”

     潘学军说,一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往往需要专业人才深入田间地头长时间的驻守,但高校、科研院所等省、市一级的专家人员不可能天天呆在地里,只有建立省市级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合作社、农户四级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而乡镇一级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到基地是最方便的,他们可以及时运用技术配方指导农民,组织生产。所以,潘学军认为,从县、乡一级培养的专业农技人员才是留得住、走不了的土专家,他们才是最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中坚力量。

      一方面,基层农技人员数量不足,另外一方面,很多农技专业毕业生由于就业时笔试面试不占优势而无法进入涉农工作岗位。潘学军说: “在现行的考核标准下,农科生在招考中往往考不过其他专业的学生,这种错位也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缺口。”

      因此,今年省两会上,潘学军带来一份《建立公费农科生培养体系,助推乡村振兴》的议案,建议参照公费师范生政策,为志愿服务三农的农科生免学费、免住宿费、设置奖学金,要求农科生毕业后至少在当地服务5年。如此,一方面促进农科生就业,一方面解决基层对农技人才的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岳端
编辑 贺韬
编审 李中迪 张传保